本文共4538字,推荐阅读时间13分钟
文 | 月落乌堤
创新和发明是完全不一样的词,发明是从0到1,创新是已经有了1,再到N,这是很大的一个区别。
——徐文伟
前文回顾:
001 旧报纸里的2G时光
002 从GSM开始,塑造“通信主权”
003 华为的二号员工,和历史性的HJD48
前文讲到,1992年,HJD48模拟空分用户交换机的热卖,让华为有了活下去的粮食,徐文伟SD509研发的成功,给了华为继续自主研发的动力,郭平和郑宝用大刀阔斧的研发变革,已经形成华为系统化、规模化研发的雏形,也为C&C 08的研发开启了基础。
在C&C 08之前,全球电信市场已经进入到了数字时代,西方的电信巨头们提供的交换机产品,已经进入到了“程控数字交换机”时代。HJD48之后,华为启动下一代平台机型的研发,这个项目最终被命名为JK1000,这个不是提供给用户使用的用户交换机,而是提供给地方电信局使用的局用交换机。
简单说来,HJD48主要用于企业或者单位分机使用,而JK1000的定位是给地方电信局使用。也就是说,华为试图通过这一代的产品,来进入市场更大、利润更丰厚的电信运营商市场。
但是,虽然JK1000的研发极为成功,但是作为华为的第一款“局用交换机”,面临的却是“上市即落后”的窘境。
JK1000的设计,依旧是基于HJD48的模拟空分技术,因此正式名称和HJD48一样,只不过从模拟空分用户交换机变为“模拟空分局用交换机”。
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其实这已经是一项落后的技术,而更先进的数字交换机,其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并且在西方通信巨头手里已经很普及了,那为什么华为在明知道技术已经落后的情况下还要继续开发采用落后的模拟空分技术来开发新一代的交换机,而且是第一台局用交换机呢?
我们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HJD48的热卖和继续HJD48平台的后续机型,给了华为研发工程师们一定的惰怠思维,觉得在现有技术上进行修补是新机型开发比较稳妥的一种升级方式,这种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新技术革新比较快的情况下,就有点像是“挤牙膏”,而在技术换代的情况下,那就是自寻死路;
其次,虽然西方巨头们的数字交换机已经很普及了,但是售价却很高,而且,西方巨头对这一技术销售到国内,有很大的其他压力,毕竟这是属于高科技产品,一定程度上说还是属于禁运物品,基于这一判断,在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基于成熟产品和成熟技术的新产品,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第三,在华为还没有成体系化的研发背景下,新产品缺少研发决策分析的支持,根据华为估计,在21世纪到来之前,中国的固话普及率最多也就是6%左右,在这之前语音业务依旧是通信业务的主体。
但实际上,到2000年,我国电信产业的固定普及率已达到50%,是预测中的5%的10倍。而另一个原因,就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比华为预计的快的太多,这一错误源自于对新技术普及的速度发生的误判,华为没有想到,新技术的普及会如此迅速。
这个时候,西方通信技术进入数字时代已经过去两年多了,而华为,还在研发模拟技术的交换机,这一决策注定会失败。
第四,华为面临的对手太过于强大,彼时的华为销售额刚过亿,而他的对手们,几乎都是百亿身价的行头,在已经普及的数字技术面前,模拟技术注定要被清仓的,清仓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跳楼价”大甩卖,华为怎么能够接得住?
最终,JK1000在华为各种努力下,仅仅销售了200余台,到1993年年底,JK1000被市场无情的淘汰,华为必须在自身数字技术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拿出自己的数字交换机。也就是说,现阶段的华为,还没有从自主研发的用户机的丰收中高兴完,立即又陷入了局用机失去市场的泥潭。
C&C 08便在这种情况下上马了,这个时候,华为的研发出现了第一个奇怪的现象,便是数字交换机和模拟交换机同时进行,模拟交换机的负责人,依旧是主导开发了第一块芯片的徐文伟,而主导数字交换机的,则是一个叫曹贻安的人。
这个时候,华为的销售人员还在市场上努力的卖着JK1000,而研发人员则一波一波的进行着两线并举的研发。曹贻安,这个人物在华为初期,算不上技术人才,他当时只是制造部的一个员工,升任数字交换机项目的负责人,源于曹贻安在任正非面前一而再、再而三的说要上马数字技术,于是任正非便将其破格升任为开发部副总工,并成为了数字交换机的负责人,但是,虽然空有理想和抱负,也知道未来的方向是数字技术,但是由于华为在数字技术方面的缺失,让数字交换机项目寸步难行,举步维艰。
图:曹贻安,来源:曹贻安美篇
由郑宝用主导、半吊子出家的曹贻安负责的数字交换机项目,最终定名为C&C 08,这个时候,华为迎来了其创业初期,最为闪光的技术人才——李一男(放江湖一男的链接),这位1992年在华为实习,在这期间,李一男已经成为了数字交换机的研发工程师,而这位技术天才,在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便加入华为,成为华为正式的工程师,为华为C&C 08数字交换机这一奠定华为王朝基础的产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直到今天,笔者也十分的期待,某一天李一男能出一本回忆录,并浓墨重彩的回忆C&C 08的开发历史。而在李一男到来之前,华为的数字交换机,还换过一个项目经理,是当时邮电系统的技术专家,叫做毛生江。
C&C 08——这个一语双关的命名,有两个含义:一是 Country&City (农村&城市),农村包围城市;二是 Computer&Communication(计算机&通信),数字程控交换机就是计算机和通信的组合。
1993年8月,华为在自己举办的“农村通信技术和市场研讨会”上,便向自己的客户们,透露了正在研发数字交换机的信息,原本计划1993年5-6月份开局的C&C 08,被硬生生拖到了当年的10月份,这个时候,华为国内最大的对手,中兴的ZX500 2000门数字局用交换机,已经在全国农话市场铺开,到了年底的时候,已经占到了新增农话市场的18%。华为再不把自己的局用数字交换机拿出来,估计自己“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都要付之东流。
开发来到紧要关头,李一男入职,入职后的第二天,便升任华为的正式工程师,一个星期后便又升值为主任工程师,协助郑宝用开发C&C 08,实际上在开发过程中,李一男已经是主力军了。
1993年10月,C&C08 2000门数字交换机研发成功,并在浙江义乌邮政局开局实验,电信局领导、专家多次亲临机房,从机柜工艺、固定方式到支持远端用户等方面向华为提供了不少改进的建议,义乌开局前后用了两个多月才完成,但是调试以及实现完整功能,又用了几年。
C&C08 2000门的数字程控交换机用的是小容量的通用器件多级联使用来实现数字交换(就是时隙交叉技术)功能,要用整整一个机柜的器件来实现。徐文伟在器件室倒腾出来的SD509芯片立了大功,这时的器件室已经改名为基础业务部,很快,以器件室为基础的中央研究院成立。
SD 509成功实现了基于TDM的2K X2K交换矩阵的数字交换机核心功能——无阻塞时隙交换功能,至此,C&C 08横空出世。C&C08 2000门数字交换机适用于一个单位2000个用户以下,或农村用户不到2000个电话用户的市场,靠自有技术,以及比同类产品便宜一半的价格,在1994到1995年之间,一大半的农话市场被华为拿下。
C&C 08 2000门程控数字交换机的成功开局,促使了华为上马C&C 08 万门程控数字交换机(C&C 08 万门机)的决心,并成立了新的项目组,这次,项目经理是李一男,刘平是软件项目经理,余厚林是硬件项目经理,而中央研究院则成为了芯片的主力,按照任正非的说法,他们的作用就是研发数字通信用的数字芯片,“为主航道保驾护航”,这时的总工,是李征,徐文伟并没有参与到C&C 08 万门机的研发中去。
郑宝用和李一男都是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专业毕业的,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开发万门机上另辟蹊径:能否用光纤来把多个模块连接在一起。
李一男正式提出在C&C08 万门机上采用当时并不成熟的同步数字体系技术(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SDH),这项技术诞生在贝尔实验室,有同步复用、标准化的光接口、强大的网管能力、灵活网络拓扑能力和高可靠性的巨大优势,后来演变成为全球数据传输的核心标准之一,光传输技术的引入,是华为从模拟到数字的最大进步。
1994年6月21日,任正非发表了《对中国农话网与交换机产业的一点看法》的文章,任正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
“中国电子工业中,唯有程控交换机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拳头产品。”
这个时候,C&C 08 万门机已经进入到了紧张的联动调试阶段,8月,C&C 08 万门机终于定型,并全面通过广东省邮电科学研究院测试鉴定,10月,C&C 08 万门机前往北京参加北京国际通信展览会,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万门程控数字交换机”首次亮相世界,其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能理解的概念,所有西方巨头,几乎不相信中国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在有限的技术环境下,完成万门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研发。
在通过广东省邮电科学研究院测试鉴定的同时,C&C 08 万门机在江苏邳州开局,经过两个月的上线调试,最终获得了电信局的肯定,11月通过江苏省电信局鉴定,1995年,C&C08万门机通过邮电部的生产定型鉴定。
C&C 08 万门机带领华为实现了对市话的突破,成功从农村进入城市。1994年C&C08系列交换机为华为带来8亿元销售额,到1995年近15亿元,李一男从项目经理,升任华为交换机产品线的总经理,一个月后,升任华为执行副总裁。
随后,依托C&C 08 万门机的平台,华为开发了基于C&C 08的十万门机、百万门机,甚至到了2007年,在广东清远供电局行政交换总机设备的技改项目中,都还全套采购了华为的C&C 08交换机,到了2010年,很多地方单位的交换机,都还在运行着大量90年代中后期生产的C&C 08交换机。
图片来源:张利华《华为研发》
借助C&C 08交换机,华为实现了任正非“拳头产品”的豪言,成功的撬开了海外市场。
1996年,C&C08交换机在香港和记电讯商用,首次服务内地以外的运营商;
1997年,C&C08交换机进入俄罗斯,首次进入国际市场;
此后,C&C08交换机销往全球超过50个国家及地区,到了2003年,C&C08交换机连续三年全球出货量第一、全球应用已超一亿端口、服务数亿客户。
可以说,C&C08交换机成为了华为最大的一匹“现金流”。
而参与到C&C08交换机研发的人当中,诞生了华为三个常务副总裁及三任中央研究院总裁(李一男、洪天峰、费敏),两个高级副总裁(黄耀旭、张顺茂)和一个执行副总裁(刘平),如果算上幕后的徐文伟和李征,这个数据还更多。C&C08项目,是华为真枪实弹打出来的“黄埔军校”,这些人为华为以后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C&C08的产品为基础平台,华为几乎在上面搭建了自己后期所推出的所有产品及服务,包括传输网,移动网络,智能,光网络,数据通信等等。在之后华为计划所有的产品中,这种依托成熟平台打磨和延伸的开发模式,打造了华为一个又一个的爆款产品。
作为通讯设备中的核心器件的交换机,深刻的打上了国产、自研的标签,要想甩开对手一截,最好的办法就是自研,这样的思路,也成了华为后续研发的基调。
C&C08所见证的不只是华为的历史,最主要的是,证明了中国人可以依靠自己做出世界级的通信产品。
1997年4月,在华为内部刊物《华为人》上,负责C&C08 万门机软件项目的刘平,发表了一篇《华为:梦想实现的地方》,在文章的结尾,刘平这样写道:
“放眼中国,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的,除了华为,还能有谁?我最新的梦想就是希望华为能在市场广阔的数据通信领域再插一面大旗。我愿意为此尽我的微薄之力,也相信我的这一梦想一定能够在华为实现,在中国实现!”
(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财经无忌读者群已开
添加无忌小君微信
进入我们财经无忌的专属读者群
和财经大咖无忌叔叔聊一聊
如果你有兴趣
也可以看看最近被反复阅读的文章
财经无忌 原创出品
转载商务请加微信:xiaoniudy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扬州驻场服务-网络设备调试-监控维修-南京泽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请在这里放置你的在线分享代码